春山覓珍:披青戴甲——“長胡子”的古茶樹

春山覓珍:披青戴甲——“長胡子”的古茶樹

8閱讀 2024-02-27 03:44 行業(yè)

省城的文爭老師說:春天來了,她想去看看大熊山里那些傳說披青戴甲,會長胡子的戰(zhàn)士了。而她所說的戰(zhàn)士就是大熊山里古代蚩尤部落后裔莫猺人遺留至今100年到500年之間的古茶樹了。

文老師是一名花道師,她在長沙有一家童粼文化工作室,既是四時清芬的花室又是傳道授業(yè)的茶室。文老師到達大熊山的第一天我陪她參觀了蚩尤屋場和我們湘熊茶業(yè)旗艦店,給她講了茶祖蚩尤和酒神春姬的愛情古故事,也講了獵神茶使張五郎為愛奮不顧身與急急私奔的故事,茶神孟公燒炭送茶愿天下共清涼的義舉,關(guān)于大熊山的古老傳說和梅山文化勇猛大義的精神內(nèi)涵都引起了她的共鳴,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們便開啟了進山尋茶之旅。


我們從大熊山的西線出發(fā),第一站便是一德橋,這是一座坐落于早溪之上的風雨橋,始建于乾隆壬午年(1762),橫跨兩岸田野兩百多年曾為過往的商客鄉(xiāng)民提供方便。一德橋是全木榫卯結(jié)構(gòu),全長24米寬五米,單跨式平梁木梁橋,屋檐為硬山頂樣式。木橋兩側(cè)為條石墩,墩上為木質(zhì)6層墊梁式結(jié)構(gòu),層層挑出以支撐木構(gòu)橋面,橋面木廊柱上挑木枋,覆蓋有小青瓦,內(nèi)設(shè)欄桿,橋身兩端有牌頭,青磚墻面,外抹石灰,牌頭有彩繪遺存,兩端均有陰刻“一德橋”字樣石刻。文老師十分好奇古代為啥會在小溪上建如此規(guī)模的風雨橋而不是直接建造木板橋或是石板橋,而這個問題便離不開大熊山的茶了。大熊山在宋代開化梅山之后,朝廷為了彌補江南茶區(qū)減產(chǎn)不足的窘困,便在梅山大量開發(fā)茶葉用于邊疆茶馬互市和與北方遼金西夏求和,大熊山作為蚩尤部落南遷退隱的茶鄉(xiāng)腹地自然成為了重要產(chǎn)茶區(qū),明清時代便在大熊山腳下建立了蘇溪關(guān)茶稅官廳,大熊山下的龍珠山也成為了黑磚茶和紅磚茶的發(fā)源地。


明清時期為運輸這些茶葉前往邊境和境外的英俄,茶商們在大熊山中翻山越嶺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茶馬古道,水路并舉,通過資江把大熊山的茶運往漢口北上,17世紀至20世紀近三個世紀形成了一條橫跨亞歐、享譽世界的萬里茶道,東線起點是武夷山,西線起點便是資江上游的新化大熊山。這些茶商為了方便運輸茶葉和沿途吃住,便會在下山的鎖鑰之地修建風雨橋,他們聯(lián)合當?shù)氐泥l(xiāng)紳、士子、民眾捐錢筑石,刻碑留言,弘揚功德。文老師繼續(xù)追問旅途如此艱辛和漫長,他們是如何解決生活問題的。而這更是離不開風雨橋了,風雨橋顧名思義便是遮風躲雨之意,一般在風雨橋的一側(cè)會建有茶亭,茶商們可以在風雨橋停腳歇息的時候也可以在茶亭吃飯住宿完成補給,守橋人或者守亭人都有相應(yīng)的義田和沿途茶商的施舍維持生計,茶亭和風雨橋就相當于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務(wù)站。

同行的周老師也好奇地問長路漫漫難道就沒有山賊打劫或者其他災(zāi)難?而這就更離不開風雨橋上的兩位橋神了!風雨橋最中央一般會供奉有神位像,上面是關(guān)公或者水神楊泗將軍,下面便是孟公,自古就流傳一句話“關(guān)公坐橋庭”,意思就是關(guān)公會鎮(zhèn)守此橋,古代茶商一路均是結(jié)伴而行,會結(jié)義共抗風險,因此關(guān)公成為了橋神也成為了誠信互助的精神信仰。有了“關(guān)公”護體的茶商,賊自然也就不攻自破。此外在水患兇險之處的風雨橋橋身上也會雕刻有鎮(zhèn)橋獸,一般是蜈蚣與雞,也有使用姜太公圖式或者當?shù)匚讕熑珥標畼虻年惼范?,總之有了橋神、茶神、?zhèn)水神獸、仙道的護佑,茶商一路便能順風順水,一路長虹。


同時修建一德橋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他們的珍貴文字,讓后人一覽熊山風韻。橋尾留有一副名聯(lián):一雨鏡天新綠水,德星遙映小紅橋。這副嵌字聯(lián)既有熊山風雨的山野詩意,又一語雙關(guān),功德與善良就如同星辰山水永顯于世。光緒九年(1833)一位讀書人方聯(lián)翱寫了《復(fù)修一德橋碑》,碑文載:大熊之麓余母族在焉,課讀于斯者十余載,橋距書舍僅數(shù)十弓,每當晴柳碧陰,黃鸝聲宛轉(zhuǎn),可聽風雪漫空。于碑文主人而言這是一座連接故鄉(xiāng)和母親的橋,這座橋有詩書禮易文章、立言立德立功的出世使命,也有四季春秋的空明和隱逸山水田園的入世之念。


我們沿著明清時代形成的大熊山茶馬古道繼續(xù)策“馬”奔騰,經(jīng)過栗山界的石亭子和茶亭,石亭子是一座涼亭,有石桌和石凳供人休息,里面保留有有清代的功德碑和擋箭碑,至今仍有一段完整的石板路直接延伸到栗山界茶亭,茶亭八十年代還保留并有修復(fù)碑,記載了茶亭規(guī)則和守亭人的義務(wù),是研究古代地方茶亭制度的活化石。經(jīng)過短暫到上坡我們便來到了第二站高峰湖,這里是一處人工湖,前些年因為修建保護性水源地,所以在原來的田家垣古村筑壩蓄水修建了大熊山上第一個高峽平湖,而田家垣也在遷離原址修建了田家垣安置小區(qū),安置區(qū)原來便是一片古茶園,如今僅沿湖保留有數(shù)畝古樹茶,依稀守護著湖下舊鄉(xiāng)并看護著山谷中新的家園。文老師說來到高峰湖所有的思緒都像田家垣瀑布的百米飛瀑一樣,飛馳而下不見蹤影,唯有青山碧水,純凈無瑕。周老師在湖邊捧起湖水并暢飲起來,周老師很喜歡這汪清冽的翡翠,俯瞰起來就像是鑲嵌在大熊山的一顆會呼吸的明珠,風云在此聚會,蒼翠與寧靜的事物在此幽思常駐。高峰湖此處可通往金竹茶亭進而可下龍珠山,金竹茶亭是大熊山茶馬古道西南方向通往安化的重要樞紐,還保留有完整的磚木結(jié)構(gòu),并留有傳世名聯(lián):金井烹香茗,好煮龍團三百片;竹聲留過客,題攬熊山數(shù)萬重。


我們繼續(xù)過馬家沖古茶市、天池坪便上到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景區(qū)主游道,這里是老山界,是高峰湖工區(qū)區(qū)和禮中工區(qū)的分界線,也是南風區(qū)和北風區(qū)的分水嶺,當?shù)乩习傩斩际①澏Y中工區(qū)的茶好,有俗語:(禮中)好茶不過老山界。文老師詢問為啥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其實大熊山區(qū)域位于雪峰山脈東南麓北段,資水環(huán)繞,冷暖氣流持續(xù)交鋒形成了南風灌頂?shù)臍夂蚱嬗^,這里的茶也就有了陰坡和陽坡的差距,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差異,大熊山境內(nèi)溝壑溪流縱橫交錯,山谷跌宕起伏,茶葉山場也就有了溪澗和坑谷兩大特色,再者因為土壤、品種、小環(huán)境、工藝不同而形成了上百個特色茶葉山場,各有風味。禮中工區(qū)因毗鄰安化茶葉流通市場較快也更早為世人所知,整個大熊山區(qū)域近五萬畝古茶園所產(chǎn)茶葉品質(zhì),只是成名有早晚,有些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比如九龍工區(qū)的辣子坪古茶園、九分頭古茶園、錫溪工區(qū)的豬腦沖古茶園、四季山古茶園等,其實各有千秋,滋味變化萬千。大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我們朝著劉家坑古茶園方向走去,一路上都是殘雪裹挾著植被和溪澗,風化的頁巖也跌落在公路上。在位于木子灣的一處古茶園我們停了下來,潺潺的溪水上還覆蓋有皚皚白雪,清水穿雪而過,在小河谷也形成了巨大的雪堆,周老師在上面滑起了雪,30℃左右的坡度剛好一直能到上面的茶園,周老師一直驚呼雪中蒼老的古樹與自然風雪的磨合融洽此刻完美地呈現(xiàn)了出來,我們此刻也都為植物的韌性堅強而感動。


我們繼續(xù)前行往劉家坑溪谷開去,我調(diào)侃周老師能不能過十道拐,因為我們即將從1000往下到五百米的河谷,直線下降500米,航拍的急彎有十道,周老師說沒問題,當年也是從汶川現(xiàn)場活著回來的人,此刻文老師也有些又驚又喜,對劉家坑這片古茶園有著桃花源一樣的憧憬,因為我告訴過她,劉家坑是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溪谷,有花有茶,寧靜無憂。我們穿過十多道彎后終于來到了接近溪谷的木房,見到了老茶人卿黨福,他八十多歲擅長制作老紅茶(百年老樅),以往我們都是在他家吃飯,他告訴我們兒子去了安化老婆家,我們只好先去河谷看古茶園??吹较獫镜哪且豢涛睦蠋熞恢痹谂呐呐模痉?、河流、古茶樹都是她夢寐以求的干凈場景,她在茶園里奔跑,像在跳舞與一株株古老的茶樹對話共語,她一直在拍攝視頻分享給她的學員,對這片茶之桃源喜不自勝。我?guī)戳宋覀儎⒓铱咏鼉砂佼€古茶園中兩株最有代表性的古茶樹,一株我們專門給它裝了一個攝像頭,它上“會長胡子”的全身披青的兩百年古茶樹,樹有多高,胡子就有多高,其實它身上是一層青苔絲,古茶樹生長一定年份后在濕氣作用下,自然腐化的古茶樹表面木質(zhì)層上會有寄生物,青苔便借機附著生長形成長長的胡子。另外一株便是五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它是小葉品種,身上除了有青苔地衣還會有白色或者青色的菌朵,我們稱之為“戴甲”,因為樹齡越大,茶樹表層變成了菌類物質(zhì)天然的溫床,這些青苔和菌朵也成就了百年老樅的“樅味”與“喉韻”。此外我們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會有白色的地衣成圓圈狀附著在茶樹枝干上,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枝干會有厚實的青苔區(qū),四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會有蛇皮紋,表皮有部分脫落,如古琴流水紋。


文老師繼續(xù)往前面的山谷走去,她在巨石上望著遠處的群嵐,她說:茶就是一杯山水,青山做畫屏,溪水煎春茶,我們都可以借一杯茶和古人對話,直至最安靜的夜月,與摯友共候芬芳。劉家坑古茶園有一塊民國時期的修路碑,這也見證了萬里茶道的長盛不衰,過去這里可以直通安化穿巖江至洞市、小淹,小淹便是資江繁榮的古茶市,兩江總督陶澍便生葬于此,劉家坑的人也因此大都娶的是安化老婆,山里也流傳一句話“安化的姑娘不如新化的嫂,新化的茶不如安化的草”,其實不管從婚姻還是商業(yè)貿(mào)易來說這都是民間兩地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民間草茶興起,新化茶大都以安化茶名義出口遠銷了。


大家從溪中取了一瓶水回去泡茶,我們便往回趕去看木子灣的小喬木古茶樹。木子灣是一處高曠的平坡,這里背后便是八擔米山原始森林,陳毅一家便在上面開了一家原始森林農(nóng)家樂,他家是采藥與狩獵世家,是傳統(tǒng)的原住民“梅山”,翻山打獵,下河摸蝦,采藥煉丹都是看家本領(lǐng),陳毅常常自己制作老紅茶、黑毛茶和九制黃精,是一位地道的山民,靠山吃山,勤勞勇猛。木子灣古茶園上三米以上的古茶樹驚訝到了文老師,她站到樹下要求我拍一張她與茶樹的合照,確實茶樹主干都有胳膊大小,植物遒勁的力量讓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木子灣的海拔剛好是一千米,這里的茶園因為當北風,茶葉葉面略有凍傷,其實大熊山的茶農(nóng)很早就有種茶制茶的智慧,他們一般選擇在溪澗和山谷種茶,一路上去兩邊的植物會形成豐富的腐殖層,另外上游沖刷的肥沃砂土茶樹可以主根深扎下去,溪澗坑谷晝夜溫差大,茶葉的多糖合成自然也就高了。


最后我們便是去了解最后一個愿望:去熊山之巔喝一泡大熊山古樹紅茶,去熊山古寺許一個新年愿望。我們到了黃陽界便朝著山頂一路開去,在貞仙寺遺址我們在攤子上買了玉米和麻辣燙填肚子,在瑟瑟寒風中得到了溫暖的眷顧。貞仙寺本是大熊山的金頂,與峨眉山金頂一樣,是佛教圣地,相傳這里是李氏、汪氏、張氏三位貞仙娘娘修仙的道場,至今還保留有“熊山古跡”的摩崖石刻,旁邊有油鹽洞遺址,是古時候鄉(xiāng)民解除饑荒求生的寶地,貞仙寺歷史上也因此一直香火興盛,許多香客都會絡(luò)繹不絕來此朝圣。熊山之巔是主峰之一的大熊峰,海拔1605米,僅次于最高峰九龍峰1622米,這里也被稱作瞭望塔,古時作為防火和防戰(zhàn)的通訊塔,現(xiàn)如今建有觀景臺。我們沿著游步道慢慢往上登頂,首先看到了“湖紅之源”石碑,這是2022年新化被授予“湖紅之源”而在新化三大山頭樹立的紀念碑,大熊山也是名副其實的湖紅之源,因為在這里不遠處的黃陽界古茶亭便發(fā)現(xiàn)了《繼善亭序》,這是2022年方八另老師和我主持新化茶葉資源調(diào)查在大熊山開展地毯式田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碑是光緒十八年(1892)所立其中記載了:“蓋中國出洋之物多者紅茶,熊山茶品最佳,每三四月間采茶販茶者輻輳于是,出其途之人摩肩疊跡……今則俄英諸國遠在數(shù)萬里,梯山航海,莫不來王,可謂盛矣?!?/p>


我們在山頂打開了都籃,拿出茶具一一擺好,文老師使用悶壺注水沖泡了大熊山古樹紅茶,茶湯在風中飄來花香,游客也都望向茶席,就這樣在熊山之巔的凌風中喝上了一杯熱氣騰騰的古樹茶,與蒼穹對視,枕藉著歷史,告別過往,重新開始對生活熱烈滾燙的追求,像一棵大熊山古茶樹一樣,傲立蒼穹,不屈不撓。我們返程時車胎爆了,三個人都沒有換過備胎,所幸有一位大哥幫我們打開了千斤頂和螺絲,然后我們按照視頻教程順利換好了胎,我們還來得及感謝他也在匆忙之中下山了。也是冥冥之中好事多磨,我們又發(fā)現(xiàn)車上多了一個釘子,于是匆忙往山下趕去修車,路過熊山古寺也只是朝著關(guān)閉的大門拜了一下圣帝和財神,至于佛祖和觀音,也為我們下次的尋茶之旅留下了契機。熊山古寺是明代便開山的古寺,是南岳圣帝飛升之地,也被稱為圣地祖庭,寺廟保留有完整的江南禪宗塔墓群,以寶臺禪師塔為主構(gòu)成了蓮蹤圣跡,大熊山的禪茶便是從西泉寺發(fā)源在熊山古寺(古真堂)發(fā)揚光大,法脈綿延。


此次尋茶之旅從一德橋的浪漫起興,在熊山古寺的倉促中頓止,如同在不完美的歲月中感受完美,這便是茶與禪的永恒智慧。

文爭—湖南童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國家高級花藝師、中國插花花藝協(xié)會會員。她是生活美學的傳播者,把愛與美好、希望與生態(tài),通過花為介質(zhì),普撒在生活中。她將藝術(shù)的種子,讓:美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來源:湖南省紅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茶百道再遞招股書!新茶飲2024有望新增4家上市企業(yè)

下一頁:萬源:秋季茶園管護忙 繪就來年好“豐”景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